最近A股市场看似一片祥和,三大指数齐齐收涨。电机、汽车零部件等板块领跑,保险和小金属则略显疲态。表面上看,这不过是又一个普通的交易日。但当我打开那套陪伴我十年的量化分析工具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当日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出高达165.54亿元。
这种指数上涨与资金流出的背离现象,让我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的一句话:"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在股市里,前者是追涨杀跌的散户,后者则是深谋远虑的机构。
一、高低是个伪命题
那天晚上,我和几位做私募的朋友小聚。席间有人感叹:"现在市场点位太高了,不敢进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刚入行时的自己——也曾执着于判断市场的高低点。
但现在我明白了,"高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水深水浅因人而异。所谓的高点低点都是相对的,换个参照系结论就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高低"都是事后诸葛亮的产物——当时根本无法准确判断。
展开剩余77%我记得2020年疫情爆发时,很多人都说"A股完蛋了",结果呢?反而是近几年来最好的布局时机。同样地,在今年年初市场一片乐观时,谁又能预料到后来的调整?
二、行为比价格更重要
与其纠结于虚无缥缈的"高低",不如关注实实在在的交易行为。这就好比谈恋爱——甜言蜜语固然动听,但实际行动才见真心。
在行情好的时候,散户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觉得"涨太多了"或者"跌过头了"。这种感性判断往往导致错失良机或过早抄底。实际上,价格只是交易的结果,真正重要的是推动价格变化的资金行为。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银行股的故事。从2022年开始到现在2025年(注:原文如此),银行板块一路上涨的过程中,"估值过高"的质疑声从未间断。但有趣的是,通过量化分析工具可以看到:
图中下方的橙色柱体清晰地显示:机构资金从2022年就开始持续布局银行板块。当时虽然股价没有明显上涨,但机构的动作已经说明了一切。回头看这几年银行的涨幅,"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些曾经看似触目惊心的高点如今都成了山脚下的风景。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三、白酒的反面教材
与银行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酒板块。过去一两年里,"抄底白酒"的声音此起彼伏,不少大V都在这上面折戟沉沙。但量化数据告诉我们:
从2023年10月开始,"机构库存"数据就彻底消失了。每次创新低后的反弹都昙花一现,因为没有机构资金的持续参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是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
为什么我们觉得股票难做,本质上来说,就是因为你没有看到真实的交易现象,如果你连真相都不看到,还谈什么盈利,所以先要从看到真相开始。
四、9月16日的启示
回到开篇提到的9月16日行情。当天虽然指数普涨,但主力资金却在悄悄撤退。机械设备板块净流入47.64亿元的同时,电力设备板块却净流出66.81亿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尾盘异动:通信、计算机等板块获得资金抢筹。特别是中际旭创和新易盛这两只AI概念股,分别获得3.07亿元和1.44亿元的尾盘流入——这与英伟达新一代AI平台的消息不无关系。
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在市场整体向好的表象下,机构正在进行着精密的调仓换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才是专业玩家的真实写照。
十年的量化分析经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猜测市场的顶底,不如静下心来观察资金的流向。"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重要的不是价格的绝对高低,而是推动价格变化的资金力量。
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在股市里,我们常常执着于预测未来,却忽略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
最后想说的是:市场永远有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发现机会的眼睛和工具。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化分析工具,或许比盲目跟随热点更重要。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发布于:上海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