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扎卢日内的文章里提到,俄军近来在战场上採用了一种新战术,乌克兰现任总司令泽连斯基(文中称西尔斯基)甚至把它形容为“千刀万剐”的打法。这个战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俄军在当前作战环境下,为了打破僵局、降低自身损失而想出的应对方案。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新的作战环境”包含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战场变得高度透明。面对的是在西方支持下增强起来的乌军——西方和乌克兰本身提供了强大的侦察情报能力。换言之,俄军大规模集结时,乌军几乎能早早知道有多少兵力、有哪些装备,甚至部队番号。来自西方的战略情报和卫星图像,加上乌军在浅纵深的无人机侦察能力,使得俄军难以在前线悄然集结大部队。因此,俄军若要发动较大攻势,往往得依赖城镇作为掩护:城镇可以藏兵、储备物资、分散兵力,降低被对方一次性打击的风险。但城镇数量有限,一旦部队车队出动,乌军和情报体系也很早就能察觉到,进攻的突袭性因此大幅下降。
展开剩余66%二是战场高度“无人机化”。俄乌战场保留了很多传统阵地战的要素——壕沟、反坦克障碍、坦克与大炮、地雷等。但最大的变化是大量小型无人机的使用。这类无人机能针对俄军装甲车辆和机械化部队进行持续骚扰和定点打击。在俄军无法一次性出动大量装甲的情况下,只要几辆关键车辆被击毁,就可能打乱进攻节奏,使剩余部队陷入被动,被乌军火力逐个击溃。即使俄军尝试用“装甲加防护”之类的办法,也会因为视野受限、防护和机动性下降,面对饱和式无人机打击以及地面障碍时成功率有限。
在这种高透明、高无人机化的战场条件下,俄军若以传统大规模编队硬攻,代价过高且长期消耗难以承受。为此,他们寻求一种既能降低被发现与被摧毁风险、又能逐步削弱对方防御的方法,于是产生了所谓的小群多路的“钻缝战”——也就是外界称的“千刀万剐”战术。
“钻缝战”顾名思义,将突击力量拆成许多小规模战斗小组,从多个方向、分多批次、不规则地渗透进敌防线上可能存在的薄弱点。表面上看,这种打法违反常理:坦克和步兵编队都难以突破的防线,怎么能靠几个人的小队钻进去?但实际战场并非单一、均匀的防御线。由于无人机、制导弹药和炮火对前沿阵地的长时间打击,乌军不得不把兵力更加分散地布置在许多小点位上,形成零散的“星点式”防御,而不是一条坚固的连续防线。许多防点在地面突击之前就已经被打成“黑点”——兵力伤亡或战斗力严重削弱,从而出现若干可以渗透的缝隙。
俄军的小组通常人数不多,队间间隔大,借助林带、地形遮蔽渗透时更难被发现。乌军虽有炮火和无人机防护,但对稀疏小目标的打击效率低:投入大量炮弹或无人机去寻找并消灭几个藏在林带或建筑间的小组,往往成本高、发现概率低。而且俄军在渗透行动前,常用炮火和无人机先期打击目标区域,削弱防守和后勤,使前线守军处于疲惫或残损状态。小组一旦进入防线并扩大渗透规模,就能造成局部失守,连锁地撕开更大的缺口。
从总体效果看,许多小组像无数把小刀持续割裂对方防线——即便单个小组牺牲不多,但累积起来的消耗会让对方防守体系逐渐崩溃。与一次性投入大量兵力相比,这种分散、多点、持续的方式在当前情报透明与无人机密集使用的条件下,能以较低的代价实现突破或消耗对方战力,因此被俄军采纳并被乌方高层用“千刀万剐”来形容其消耗性与残酷性。
发布于:天津市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