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中科院搭建设备共享平台,科研仪器走出“深闺”
行业动态发布时间:2023-03-14
2017年12月22日,V3.0系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系统上线推行1年多来,经过试运行和各方面的测试,表现稳定性能良好。目前系统上线大型仪器装备8000余台套,价值超过110亿元;用户数到达4万余人,已成为国内范围大的实验室仪器装备在线服务和运行管理系统。
高水平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服务对展开高水平前沿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而言,使用科研设备不但限本研究所,他们还有1个选择那就是打开中国科学院仪器装备同享管理平台V3.0系统,利用全院的同享系统完成科研实验工作。
中科院条财局设备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张红松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2017年12月22日,V3.0系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系统上线推行1年多来,经过试运行和各方面的测试,表现稳定性能良好。目前系统上线大型仪器装备8000余台套,价值超过110亿元;用户数到达4万余人,已成为国内范围大的实验室仪器装备在线服务和运行管理系统。
搭建同享大平台
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率不高、部份科研设施与仪器重复建设和购置,这是存在于科研资源利用领域多年的问题。为此,201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建立公共技术支持体系的探索,同时搭建科研仪器同享平台。
张红松说:2008年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着手建立仪器装备同享管理平台V1.0系统,是在南京土壤所科研同享平台的基础上加以改进,2009年实现了系统上线。
新生事物总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1.0版本投入使用后,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当时1边使用1边完善功能,我们决定进行2.0版本升级,把新功能添1.26亿美元用于石墨烯商业化利用研究加进去。张红松告知记者。
仪器装备同享平台2.0版本1经推出,就取得了科研人员的大量关注,加入平台的仪器装备从2000台迅速增长到6000台。我们没想到2.0版本这么受欢迎,上线仪器装备数量1下子超越了原来也有1些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的3倍,软件设计有1定的缺点,系统扩大遭到了很多限制。张红松表示。
当时大的问题就是系统反应速度慢,点1下鼠标,页面很久都不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张红松说:我每天都收到大量意见和投诉,心理压力特别大。
我们的初衷是为科研人员服务。在巨大的困难眼前,科学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重新组织项目团队,顶住了压力,揣摩如何进1步升级系统,改良用户体验。2014年,酝酿好久的V3.0系统开始准备,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当了系统建设工作。
为科研提供服务支持
V3.0系统项目负责人、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管理信息化部主任焦文彬说:说实话,大型仪器管理是很专业的1件事,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几近是硬着头皮接下来任务。
经过认真分析和讨论,焦文彬团队得出结论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架构不完善。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找专家提意见、完善方案,终究克服了这个困难。2016年10月,V3.0系统上线运行。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管理信息化部工程师史广军说:V3.0在系统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用户体验更加便捷,业务支持更加全面,业务配置更加灵活,同时用户也能够在移动端上完成预约、审核等工作,系统性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张红松说:新系统现在每次点鼠标,反应速度都在毫秒级。如果说花了大量资金实现,相对容易,但在经费较少的情况下到达这类水平,这就是项目组全部人员的付出和努力。
经过1年的调试,平台交出了1份亮眼的成绩单。系统已在中科院15个大型仪器区域中心、114个研究所成功利用。截至2017年11月底,同享平台年度使用机时已突破1000万小时,处理拜托单数近60万单。
仪器同享平台运即将近10年,积累了很多数据,进行系统优化和升级切换时,我们开发了数据迁移工具。焦文彬告知记者。
由于很多科研人员在白天要通过系统进行仪器预约,管理信息化部的工作人员通常选择在周末或半夜展开数据迁移工作。从V2.0到V3.0,其间积累的数据量很大,1定不能出过失,那段时间加班是家常便饭。后,我们完成了4300多万条数据的迁移,并且数据完全准确。焦文彬说。
张红松把提高废旧塑料的循环利用率仪器同享平台建设比作城市交通体系。他说:1个城市不能只有私家车,还要有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前期都会面临启动经费不足的情况,不可能购买动辄数10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装备,仪器同享平台可以为他们提供1个很好的创新环境。
除此以外,V3.0系统还具有辅助结算功能。以往科学家跨所使用科研装备时,需要到财务办公室领取支票,付费结算后还要及时报销,浪费时间和精力。现在使用系统可以做到每半年结算1次,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跨所使用仪器装备和使用本所仪器装备一样方便,大幅提升工作效力。张红松说。
焦文彬告知记者,在建设V3.0系统时,大家精诚合作,打破了管理和技术两张皮的僵局。新系统的关键是做好运营保护,现在实现了全天候运转,我们可以实现实时监控,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询平台上各仪器装备的使用状态,从而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工作量进行匹配预约。焦文彬表示。
同享增进合作双赢
在建设仪器装备同享的10年探索路上,中科院率先打破了仪器装备课题组所有的局限,现在已初步构成了以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础、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骨干的技术支持系统和面向全国开放的大型仪器同享服务网络。
张红松说:截至2017年11月底,同享平台上的院外同享机时151万小时,院外用户达4000余人,仪器装备支持科研能力和开放同享率正在逐渐提高。
现在,仪器装备同享平台打破所墙限制和区域限制,乃至可以逾越城市实现同享。张红松说:现在很多科研人员上班的件事就是打开系统,预约装备、处理信息,同享平台已成为大家工作必不可少的助手了。
V3.0系统的成功推行利用,在增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依托北京物资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超导公共技术平台,对高温超导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前后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等奖、国家高科学技术奖等嘉奖。
仪器同享平台的建立,也带来了某些热门装备预约火爆、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张红松表示,平均1台仪器每一年运行1600小时,就是100 的工作量。对科研工作,特别是带有探索和创新性 rdquo;何国良说的科研工作,仪器装备的平均使用量保持在70~80的水平较为理想,而现在系统中大量的仪器装备年平均工作量已超过了这1水平。他说:未来我们还会进1步改进系统,并把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推行出去,也欢迎其他单位加入,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挥才华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焦文彬说:未来我们还将围绕构建智慧实验室,提供更多个性化微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从仪器同享走向智慧科研,让实验室、科研仪器、科学数据在这个平台上真正活动起来。
编辑点评
建立仪器装备同享服务体系,提高仪器装备的使用效益,是仪器装备管理的1项重要工作。抓好提高仪器装备的使用效益的落实,不但可以增进国内提高人材培养的质量和科研水平,还可以为社会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